《防雷接地的概念》
一、“地”和“接地”的概念
1.地
?。?)電氣地 大地是一個電阻非常低、電容量非常大的物體,擁有吸收無限電荷的能力,而且在吸收大量電荷后仍能保持電位不變,因此適合作為電氣系統(tǒng)中的參考電位體。這種“地”是“電氣地”,并不等干“地理地”,但卻包含在“地理地”之中。“電氣地”的范圍隨著大地結(jié)構(gòu)的組成和大地與帶電體接觸的情況而定。
?。?)地電位 與大地緊密接觸并形成電氣接觸的一個或一組導(dǎo)電體稱為接地極,通常采用圓鋼或角鋼,也可采用銅棒或銅板。圖 1示出圓鋼接地極。當流入地中的電流I通過接地極向大地作半球形散開時,由于這半球形的球面,在距接地極越近的地方越小,越遠的地方越大,所以在距接地極越近的地方電阻越大,而在距接地極越遠的地方電阻越小。試驗證明:在距單根接地極或碰地處 20m 以外的地方,呈半球形的球面已經(jīng)很大,實際已沒有什么電阻存在,不再有什么電壓降。換句話說,該處的電位已近于零。這電位等于零的“電氣地”稱為”地電位”。若接地極不是單根而為多根組成時,屏蔽系數(shù)增大,上述 20m 的距離可能會增大。圖 1中的流散區(qū)是指電流通過接地極向大地流散時產(chǎn)生明顯電位梯度的土壤范圍。地電位是指流散區(qū)以外的土壤區(qū)域。在接地極分布很密的地方,很難存在電位等于零的電氣地。
(3)邏輯地 電子設(shè)備中各級電路電流的傳輸、信息轉(zhuǎn)換要求有一個參考的電位,這個電位還可防止外界電磁場信號的侵入,常稱這個電位為“邏輯地”。這個“地”不一定是“地理地”,可能是電子設(shè)備的金屬機殼、底座、印刷電路板上的地線或建筑物內(nèi)的總接地端子、接地干線等;邏輯地可與大地接觸,也可不接觸,而“電氣地”必須與大地接觸。
2.接地
將電力系統(tǒng)或電氣裝置的某一部分經(jīng)接地線連接到接地極稱為“接地”。“電氣裝置”是一定空間中若干相互連接的電氣設(shè)備的組合。“電氣設(shè)備”是發(fā)電、變電、輸電、配電或用電的任何設(shè)備,例如電機、變壓器、電器、測量儀表、保護裝置、布線材料等。電力系統(tǒng)中接地的一點一般是中性點,也可能是相線上某一點。電氣裝置的接地部分則為外露導(dǎo)電部分。“外露導(dǎo)電部分”為電氣裝置中能被觸及的導(dǎo)電部分,它在正常時不帶電,但在故障情況下可能帶電,一般指金屬外殼。有時為了安全保護的需要,將裝置外導(dǎo)電部分與接地線相連進行接地。“裝置外導(dǎo)電部分”也可稱為外部導(dǎo)電部分,不屬于電氣裝置,一般是水、暖、煤氣、空調(diào)的金屬管道以及建筑物的金屬結(jié)構(gòu)。外部導(dǎo)電部分可能引入電位,一般是地電位。接地線是連接到接地極的導(dǎo)線。接地裝置是接地極與接地線的總稱。
超過額定電流的任何電流稱為過電流。在正常情況下的不同電位點間,由于阻抗可忽略不計的故障產(chǎn)生的過電流稱為短路電流,例如相線和中性線間產(chǎn)生金屬性短路所產(chǎn)生的電流稱為單相短路電流。由絕緣損壞而產(chǎn)生的電流稱為故障電流,流入大地的故障電流稱為接地故障電流。當電氣設(shè)備的外殼接地,且其絕緣損壞,相線與金屬外殼接觸時稱為“碰殼”,所產(chǎn)生的電流稱為“碰殼電流”。
3.接觸電壓
防雷公司專家指出:當電氣裝置M絕緣損壞碰殼短路時,流經(jīng)接地極的短路電流為 Id 。如接地極的接地電阻力 Rd ,則在接地極處產(chǎn)生的對地電壓 Ud = Id•Rd ,通常稱 Ud為故障電壓,相應(yīng)的電位分布曲線為圖 2 中的曲線 C 。一般情況下,接地線的阻抗可不計,則M上所呈現(xiàn)的電位即為 Ud 。當人在流散區(qū)內(nèi)時,由曲線 C 可知人所處的地電位為 Uφ 。此時如人接觸M,由接觸所產(chǎn)生的故障電壓 Ut = Ud -Uφ 。人站立在地上,而一只腳的鞋、襪和地面電阻為 Rp,當人接觸M時.兩只腳為并聯(lián),其綜合電阻為 Rp/2 。在 Ut的作用下,Rp/2 與人體電阻RB串聯(lián),則流經(jīng)人體的電流 IB = Uf/(RB+Rp/2),人體所承受的電壓 Ut = IB•RB = Uf •RB/(RB+Rp/2)。這種當電氣裝置絕緣損壞時,觸及電氣裝置的手和觸及地面的雙腳之間所出現(xiàn)的接觸電壓Ut與M和接地極間的距離有關(guān)。由圖 2 可見,當 M 越靠近接地極,Uφ 越大,則 Uf 越小,相應(yīng)地 Ut 也越小。當人在流散區(qū)范圍以外,則 Uφ = 0,此時 Uf = Ud,Ut = Ud•RB/(RB+Rp /2),Ut為最大值。由于在流散區(qū)內(nèi)人所站立的位置與 Uφ 有關(guān),通常以站立在離電氣裝置水平方向 0.8m 和手接觸電氣裝置垂直方向 1.8m 的條件計算接觸電壓。如電氣裝置在流散區(qū)以外,計算接觸電壓 Ut 時就不必考慮上述水平和垂直距離。
4.跨步電壓
人行走在流散區(qū)內(nèi),由圖 2 的曲線 C 可見,一只腳的電位為 Uφ1 ,另一只腳的電位為 Uφ2 ,則由于跨步所產(chǎn)生的故障電壓 Uk = Uφ1 - Uφ2 。在Uk 的作用下,人體電流 IB從人體的一只腳的電阻 Rp ,流過人體電阻 RB ,再流經(jīng)另一只腳的電阻 Rp ,則人體電流 IB = Uk/(RB十2Rp)。此時人體所承受的電壓 Ut = IB•RB = Uk•RB/(RB+2p) 。這種當電氣裝置絕緣損壞時,在流散區(qū)內(nèi)跨步的條件下,人體所承受的電壓 Uk為跨步電壓。一般人的步距約為 0.8m,因此跨步電壓 Uk以地面上 0.8m 水平距離間的電位差為條件來計算。由圖 2 可見,當人越靠近接地極,Uφ1 越大。當一只腳在接地極上時 Uφ1 = Ud ,此時跨步所產(chǎn)生的故障電壓 Uk為最大值,即圖 2 中的 Ukm,相應(yīng)地跨步電壓值也是最大值。反之,人越遠離接地極,則跨步電壓越小。當人在流散區(qū)以外時,Uφ1 和 U φ2 都等于零,則 Uk = 0 ,不再呈現(xiàn)跨步電壓。
5.流散電阻、接地電阻和沖擊接地電阻
接地極的對地電壓與經(jīng)接地極流入地中的接地電流之比,稱為流散電阻。
電氣設(shè)備接地部分的對地電壓與接地電流之比,稱為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,即等于接地線的電阻與流散電阻之和。一般因為接地線的電阻甚小,可以略去不計,因此,可認為接地電阻等于流散電阻。
為了降低接地電阻,往往用多根的單一接地極以金屬體并聯(lián)連接而組成復(fù)合接地極或接地極組。由于各處單一接地極埋置的距離往往等于單一接地極長度而遠小于40m,此時,電流流入各單一接地極時,將受到相互的限制,而妨礙電流的流散。換句話說,即等于增加各單一接地極的電阻。這種影響電流流散的現(xiàn)象,稱為屏蔽作用,如圖 3所示。
由于屏蔽作用,接地極組的流散電阻,并不等于各單一接地極流散電阻的并聯(lián)值。此時,接地極組的流散電阻
Rd = Rd1/(n•η) ?。?)
式中:Rd1──單一接地極的流散電阻
n ──單一接地極的根數(shù)
η ──接地極的利用系數(shù),它與接地極的形狀、單一接地極的根數(shù)和位置有關(guān)
以上所談的接地電阻,系指在低頻、電流密度不大的情況下測得的,或用穩(wěn)態(tài)公式計算得出的電阻值。這與雷擊時引入雷電流用的接地裝置的工作狀態(tài)是大不相同的。由于雷電流是個非常強大的沖擊波,其幅度往往大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安的數(shù)值。這樣,使流過接地裝置的電流密度增大,并受到由于電流沖擊特性而產(chǎn)生電感的影響,此時接地電阻稱為沖擊接地電阻,也可簡稱沖擊電阻. 由于流過接地裝置電流密度的增大,以致土壤中的氣隙、接地極與土壤間的氣層等處發(fā)生火花放電現(xiàn)象,這就使土壤的電阻率變小和土壤與接地極間的接觸面積增大。結(jié)果,相當于加大接地極的尺寸,降低了沖擊電阻值。
長度較長的帶形接地裝置,由干電感的作用,當超過一定長度時,沖擊電阻不再減少,這個極限長度稱為有效長度、土壤電阻率越小,雷電流波頭越短,則有效長度越短。
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,引入雷電流時接地裝置的沖擊電阻,乃是時間的函數(shù)。接地裝置中雷電流增長至幅值IM的時間,是滯后于接地裝置的電位達到其最大值 UM 的時間的。但在工程中已知沖擊電流的幅值IM和沖擊電阻 Rds的條件下,計算沖擊電流通過接地極流散時的沖擊電壓幅值 UM = IM•Rds 。由于實際上電位與電流的最大值發(fā)生于不同時間,所以這樣計算的幅值常常比實際出現(xiàn)的幅值大一些,是偏于安全的,因此在實際中還是適用的。

二、接地的作用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接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人身遭受電擊、設(shè)備和線路遭受損壞、預(yù)防火災(zāi)和防止雷擊、防止靜電損害和保障電力系統(tǒng)正常運行?,F(xiàn)分別說明如下。
(一)防止人身遭受電擊
1.電擊機理
電擊所產(chǎn)生的電擊電流通過人體或動物軀體將產(chǎn)生病理性生理效應(yīng),例如肌肉收縮、呼吸困難、血壓升高、形成心臟興奮波、心房纖維性顫動及無心室纖維性顫動的短暫心臟停跳、心室纖維性顫動,直至死亡,所以必須采取防護措施。
人或家畜觸及電氣設(shè)備的帶電部分,稱為直接接觸。人或家畜與故障下帶電的金屬外殼接觸,稱為間接接觸。直接接觸及間接接觸所造成的電擊稱為直接電擊和間接電擊。為了防止電擊,必須先了解電擊機理,然后對直接電擊、間接電擊以及兼有該兩者電擊采取適當?shù)姆雷o措施,以保證人、畜及設(shè)備的安全。
(1)人體阻抗的組成 電擊電流大小由接觸電壓和人體阻抗所決定。人體阻抗主要與電流路徑、皮膚潮濕程度、接觸電壓、電流持續(xù)時間、接觸面積、接觸壓力、溫度以及頻率等有關(guān)。人體阻抗的組成如圖 4所示。如將兩個電極接觸人體的兩個部分,并將電極下的皮膚去掉,則該兩電極問的阻抗為人體內(nèi)阻抗 Zi。皮膚上電極與皮膚下導(dǎo)電組織之間的阻抗即為皮膚阻抗 ZPl和 ZP2 。Zi、ZP1、ZP2的矢量和為人體總阻抗 ZT?,F(xiàn)將這些阻抗的特征說明如下:
圖4 人體阻抗的組成
①人體內(nèi)阻抗Zi 根據(jù)IEC測定的結(jié)果,Zi主要是電阻,只有少量電容,如圖 4虛線所示,其數(shù)值主要決定于電流路徑,一般與接觸面積關(guān)系不大,但當接觸面積小到幾平方毫米數(shù)量級時,內(nèi)阻抗才增大。②皮膚阻抗 ZP1、ZP2 ZP1、ZP2是由半絕緣層和小的導(dǎo)電元件(如毛孔構(gòu)成的電阻電容網(wǎng)絡(luò))組成,見圖 4接觸電壓在 50V 及以下時,皮膚阻抗值隨表面接觸面積、溫度、呼吸等顯著變化;50~100V 時,皮膚阻抗降低很多;頻率增高時,皮膚阻抗也隨之降低;皮膚破損時,皮膚阻抗可忽略不計.③人體總阻抗 ZT ZT由電阻分量及電容分量組成。當接觸電壓在 500V 及以下時,ZT值主要決定于皮膚阻抗值;接觸電壓越高,ZT與皮膚阻抗關(guān)系越少;當皮膚破損后,ZT值接近于人體內(nèi)阻抗。④人體初始電阻 Ri 在接觸電壓出現(xiàn)的瞬間,人體的電容還未充電,皮膚阻抗可忽略不計,這時的電阻值稱為人體初始電阻。該值限制短時脈沖電流峰值。當電流路徑從手到手或手到腳而且接觸面積較大時,5% 分布秩(即 5% 的人所呈現(xiàn)的最小初始電阻值)Z5% 可認為等于 500Ω.
2)人體阻抗與接觸狀況的關(guān)系 通常劃分為以下三類:
?、?狀況 1 干燥或濕潤的區(qū)域、干燥的皮膚、高電阻的地面,此時人體阻抗值:
Z1=1000 + 0.5Z5%?。?Omega;)
式中:1000──鞋襪和地面兩者電阻的隨機值,Ω
0.5──考慮了雙手至雙腳的雙重接觸情況
Z5%──5% 分布秩,即 5% 的人呈現(xiàn)此最小阻抗值,Ω
?、?狀況 2 潮濕的區(qū)域、潮濕的皮膚、低電阻的地面,此時人體阻抗值:
Z2 = 200 = 200 +0.55% (Ω)
式中;200──較低的地面電阻值,不計鞋襪的電阻,Ω
③ 狀況 3 浸入水中的情況,此時皮膚電阻、環(huán)境介質(zhì)的電阻可忽略不計。
在各種狀況下的安全電壓值,各國規(guī)定不盡相同,如表 1所示。
表1 為交流電流的安全電壓,IEC 規(guī)定直流(無紋波)的安全電壓為:在狀況 1,不大于 120V;在狀況 2,不大于 60V。安全電壓包括接地系統(tǒng)的相對地或極對地電壓,或不接地和非有效接地的相間及極間電壓。